022-5965-3456 166 2290 0458
清明节 | 如何温柔地向孩子解释生命和死亡
发布时间:2020-04-04来源: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左右,即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timg.jpg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敬畏生命:死亡教育


微信图片_20200401151707.gif


 这一天,也是很多家长倍感困惑的日子,该不该带儿童去扫墓?几岁可以去?如何向儿童解释死亡?即使是日常,儿童也会有许许多多的疑问,邻居家的老奶奶为什么去世了?宠物死了还会活吗?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去参加葬礼?

 生死,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人能躲开死亡对心灵的冲击。可是面对儿童幼小的心灵,该如何探讨“死亡”问题?如何在亲人离去和社会灾难来临时,疏导悲伤、消除恐惧呢?


timg (3).jpg


 对死亡话题的讳莫如深,是无法正视内心的恐惧还是对生命规律的无知?中小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以结束生命或残害他人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也许正是严重缺失了敬重生命的教育。


   不同阶段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规律


        1589441456667592.jpg


 儿童能理解死亡吗?能够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

 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早在1948年就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是不同的,每个年龄段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在帮助儿童理解和认识死亡时,一定要事先了解这些规律,在儿童理解和承受的范围内,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谈论死亡。

 0-3岁

 这个年龄的儿童对“死亡”没有概念,更多的是面对“分离焦虑”等物理空间上的分离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并无法真正区分“死亡”和“分离”,因此这个阶段不应该主动和儿童聊起“死亡”的话题,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是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

 3-5岁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死亡”的概念,但还无法理解死亡是一定的、最终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儿童视死亡是可逆的过程,是一种离去,死亡是暂时的。

5-9岁

 此阶段的儿童认为死亡是一个人,叫做死亡先生(deathman),只有被死亡先生抓走的人才会死。所以儿童已经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但不认为死亡是普遍的,不希望自己会死。他们认为死亡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是神奇的事,死亡和死者被认为是相同的。

    同一个年龄段的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研究将儿童对死亡的理解程度分为四个维度,即不可逆性、必然性、功能丧失性和情绪性。


         timg (2).jpg


 有的小朋友不能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比如,奶奶要是生病了,上医院就会好的,不会死;老虎凶猛,它永远也不会死;大树、花和小草是直立的东西,不会死;自己养的小猫、小狗不会死。

 即使理解了死亡的不可逆,也仍然不理解死亡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情感色彩,认为自己不会死,他喜爱的人、动物和植物不会死,如妈妈、爸爸、伙伴、小花猫、小松鼠和小草不会死,坏蛋、爱打人的人、大老虎、大灰狼、大树、高大的草会死等等。

 而当儿童能逐渐理解死去的人、动物和植物既不能走,也不能想问题,并感到伤心、难受和悲哀。这意味着,儿童对死亡特征的四个维度和外延的认知达到较高水平。

       

         与儿童探讨死亡话题的注意事项


           1.jpg


1、选择合适的时机,不要突然谈起死亡话题,或在亲人离世发生时,才谈起死亡话题。

2、每次探讨和解释的时间不宜过长,阐述明确即可。

3、如实而坦诚地告诉儿童所发生的事情,不要隐瞒和回避,包括:

①坦诚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

②正确地解释死亡,不实的或半真半假的遁词只会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

③不要以欺骗的安慰或神话来告诉儿童;

④不要搪塞说:“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了,现在不要问也不必问。”

4、鼓励儿童和别人讨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感受,他们需要机会“说出来”,而不是“被告知”。

5、让儿童一起接受或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或追思,使他们从中学习到真爱,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这也是他们将来能够成熟面对失落感或挫折的力量。

6、配合儿童的认知与情绪发展阶段,以其能接受的方法进行探讨。

7、尊重儿童的人格,接纳他们的怀疑与质问,只有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了解,他们才能自己去发现死亡问题的谜底。

8、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儿童对死亡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也不相同,不应以某些必然模式去处理或对待不同孩子的情绪或反应。


            timg (4).jpg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的一环。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

 在这个清明,补上这一课,告诉孩子,死亡是自然的,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应该像一片叶子一样,即使凋落了,也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