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发炎热,病毒开始活跃,病毒两兄弟——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尤其活跃。4-7月正是这对兄弟出来兴风作浪的时候,他们不讲武德,专挑5岁以下的小宝宝下手。 幼儿抵抗力较弱,一不小心就被这两兄弟“盯”上了。那么,这两兄弟如何辨别、如何预防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 ||||
『手足口病』 | ||||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所致。 | ||||
2、表现症状 1)发热。 2)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 3)部分病例皮疹不典型,仅表现为手、足和臀部皮疹和/或咽峡部疱疹。 4)可伴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5)少数病例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和/或循环功能障碍等。 | ||||
3、得了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1)轻型手足口病的治疗与疱疹性咽峡炎治疗基本相同,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重型手足口病需要及时就医。 | ||||
『疱疹性咽峡炎』 | ||||
1、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 | ||||
2、表现症状 1)急性起病,突然发热、咽痛,部分可高热及惊厥。 2)可伴随纳差、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头痛、腹痛、肌痛等。 3)婴幼儿可出现流涎,厌食,哭闹。 4)个别患儿症状重可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 5)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等部位可见灰白色疱疹,周围伴红晕,直径约2-4mm,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 | ||||
3、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如何治疗 1)对症、退热治疗:高热时给予口服退热药处理,低热时可物理降温。 2)预防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多饮水,反复高热患儿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治疗,防止电解质紊乱。 3)饮食注意事项:吃软糯、偏凉的食物,以流食或者半流食为主,不吃硬的、刺激性大的食物。 | ||||
4、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关系 1)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就是“表兄弟”关系,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自限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的特点。 2)传播途径也一样,都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接触了被患儿触摸过的玩具、物品或吸入患儿的飞沫后被感染。 3)都喜欢潮湿闷热的4-7月。 4)易感人群为婴幼儿。 | ||||
『轮状病毒』 | ||||
1、什么是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季节交换时期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传播。 | ||||
2、表现症状 1)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潜伏期约2-3天,感染初期有咳嗽,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 2)发热持续3天,先呕吐2-3天后腹泻大便呈稀水蛋花汤样,大便量多,水多,次数多,小便少,严重出现脱水症。 | ||||
3、得了轮状病毒,如何治疗 1)轮状病毒属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儿腹泻症状会自行缓解,如果出现持续腹泻发生严重脱水,例如尿量减少,哭泣无泪,嗜睡,软弱无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 3)注意补充水分及电解质,止泻,补锌预防和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防治并发症。 | ||||
积极预防,才是王道 | ||||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后要洗手,家长接触孩子前后要洗手,处理粪便、呕吐物后均要及时洗手。 2)吃熟食:不吃生冷、半生不熟的食物。 4)喝开水:不喝生水,要喝烧开的洁净水。 5)勤通风: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减少病毒停留,每天要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6)晒太阳:孩子的衣服、被褥等可常晒晒太阳,有助于消灭病毒。 7)勤消毒: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玩具和其他物品,防止病从口入,可采用紫外线照射、太阳暴晒、含有效氯成份的消毒剂溶液进行消毒擦拭。 8)勤观察:留意孩子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发现有要尽早就医。 | ||||
2、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为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提供了有力武器,且越早接种越好。 | ||||
3、家园共育 1)保健医生在晨检时如果发现孩子口腔内有疑似疱疹性咽峡炎起疱等现象,请家长朋友积极配合幼儿园传染性疾病预防工作,将幼儿带到医院就诊,自觉居家隔离,隔离期限满后方可回园。 2)传染病多发季节家长们都不必过度担心,只要家园通力合作,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